内科疾病占据主体,同时涵盖了妇科、外科、五官科疾病以及时症。若发于小儿颈项,注痰成串,肿胀至喉者乃危重之证。受寒后经脉收缩紧张,经脉不通久郁而成死痰饮痰块。妊娠湿盛常可引起胎水肿满,妊娠水肿,腹泻,常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月经病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常可感受外湿而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低热难退,经行不畅或经前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经闭,甚则引发不孕症。
李执中的简介
现任职于株洲工学院。柏松堂传统药号中医顾问,《中医药时代》、《中国中草药宝典》、香港《经济时报》编委。出身中医世家,1952年随父李树荣公习医,深得真传,1957年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1979年调湖南科技出版社,编辑整理《李聪甫医论》、《湖南老中医医案选》、《实用中医儿科手册》、《咽喉秘集》等六书出版发行,1980年调株洲工学院工作。48年来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造诣渊博。如用羚角竹片汤治中风,黄连泻心场治大吐血、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肾病综合征,黑归牌汤治白血病等,均获卓效;1978年创制“五五汤”治急性肾炎70多例,有效率98%,获市级“技术革新能手”称号;治心血管病常用化痰瘀、通心气善用檀香、菖浦,别具匠心;治肝胆病常用疏肝浊、滋肝阴善用柴胡、柏仁疗效卓著。
剑慧草堂医案内容介绍
《剑慧草堂医案》是一部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的医学著作,收录了共计67种病证的医案,内容丰富多样。上卷详细介绍了咳呛、音嘶、哮鸣、痰饮、泄泻、痢疾、黄疸及外感病如风温、风燥、暑湿、疟疾、霍乱、湿热等,展现了丰富的外感病诊治经验。中卷则深入探讨了虚损、鼻衄、失血、淋浊、肝胃气痛、胁痛、肿胀、肺痿、痹症、怔忡、痞聚、鼻渊、串疬、肠痈等内外科疾病,以及五官科病证,展现了作者在内科、外科、五官科领域深厚的临床功底。下卷专为女科病证设立,不仅包括咳呛、痰饮、便泻、肿胀、风温、癃闭、肝火、眩旋、心悸、肾积等女科杂病,还详细记载了调经、崩、带、子悬、恶阻、产后瘀阻等妇科病证,展现了作者对女科疾病的独到见解。《孤鹤医案》是一部汇集了41类临床各科医案的医学著作,收录了664个病例,其中不乏复诊病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底蕴。内科疾病占据主体,同时涵盖了妇科、外科、五官科疾病以及时症。作者不仅精通各种治疗方法,理论基础也非常扎实,将理论与临床经验紧密结合,使得医案中充满了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治疗思路。
什么是死痰,怎样治疗?
死痰叫注痰块病名。发于肌肤之流痰性肿块。出《医门补要》卷上。多因寒湿夹痰,阻滞经络所发。证见患处起有大小不一,肿胀而质硬之块状突出,此处肿止块消,彼部又起,随处可见,尤以气血虚者,日可见者十数块。重者可破溃化脓。若发于小儿颈项,注痰成串,肿胀至喉者乃危重之证。治宜审慎辨证,若形体壮实者,宜以芫花末、大枣去核为丸内服以补中祛痰;若素虚者则宜内服归脾汤。偏于阴者,或此消彼起者,或痰块针后流清水而仍肿者,可内服阳和汤。外治,可考虑以针烙法治之。
受寒后经脉收缩紧张,经脉不通久郁而成死痰饮痰块。古有拔罐法可以取出而无后患。因一罐下去,风,寒,湿皆...对于乳房痰饮道理自然也是如此,只有把死痰饮和残乳液血热毒阴毒取出体外,使脉络通,才是完全之策
中医辨治妇科病如何去湿?
“女子阴类也”,其以血为本,最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纵观妇科病,经、带、胎、产诸疾最易感湿而发。湿为重浊阴邪,有形而沉重,其性黏腻,常可阻遏气机、滞碍阳气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且湿久化热则为湿热,或炼液成痰则为痰湿,甚则成为湿毒,继而均可成为妇科疾病的病因。带下病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湿相合,湿困脾土致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下注胞宫致带脉失约则见带下量多,湿邪化热伤络或成湿热湿毒,则带有青、黄、赤、白、黑之分。《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症。”治带之法也以健脾祛湿为要,临床也常用止带汤治疗,药用:党参15克,焦白术3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24克,炒薏苡仁15克,车前子12克,泽泻9克,苍术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病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在妊娠早期常可致妊娠恶阻加重,而见头闷呕恶,胸闷纳呆,呕吐不欲食,常以紫苏和气饮加减:当归12克,川芎3克,炒白芍12克,党参12克,紫苏6克,陈皮5克,大腹皮5克,砂仁6克,藿香6克,佩兰叶5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湿盛常可引起胎水肿满,妊娠水肿,腹泻,常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产后病
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双亏,脾胃不足,最易湿邪相犯而致产后吐泻,水肿,恶露不行,肢体酸疼,当以调和气血为先,以生化汤加减为主,后以健脾祛湿,方以六君子汤加减以使正气盛而湿气退。
月经病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常可感受外湿而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低热难退,经行不畅或经前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经闭,甚则引发不孕症。此症临床常可选用《傅青主女科》温脐化湿汤治疗,药用:焦白术30克,巴戟天15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15克,茯苓12克,白果5克,莲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5~10剂即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