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
自学中医需要买什么书?
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
中医学资料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
实用偏方秘方经典
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
平衡针灸(王文远)
张山雷医集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
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当代药用植物典
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中药学专业可以在哪里工作?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领域工作:
中医医院: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中医医院从事中药处方调配、中药制剂制备、中药质量控制等工作。他们可以与医生、中医师合作,为患者提供中药治疗方案。
中药企业: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中药生产、研发企业从事中药研究、制剂研发、质量管理、药物工艺等工作。他们可以参与中药产品的开发和制造。
中药研究机构: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从事中药研究、药效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估等工作。他们可以参与中药的研究和创新。
药监部门: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药品监管部门从事中药药品质量监督、药品注册审评、监管政策制定等工作。他们可以负责监督中药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教育机构: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高校、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可以培养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中药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此外,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创业,开设自己的中药诊所或中药制剂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就业方向不仅受到专业背景的影响,还受到个人能力、经验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茯苓能治失眠吗
茯苓和大枣合用,能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有效改善失眠。失眠者可选茯苓10—30克,清水浸泡30分钟,大枣5—10枚,加适量大米、小米或糯米,再加足量清水,最好一次性把水加足,掌握好水、米的比例,不要中途添水,否则粥的黏稠度和浓郁香味都会大打折扣。大火烧开后文火慢煮,直至粥煮到黏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提前将茯苓、大枣研成粉末状,与米一起煮,这样熬出的粥,食用方便还利于吸收。煮粥的锅具也有所要求,最好选用沙锅或瓷锅,受热均匀,煮出的粥容易被吸收,口感也好。
需要注意的是,腹胀及小便多者不宜食用茯苓大枣粥,且这款粥仅对轻度失眠有很好的调理作用,但不应作为药品使用,重度失眠患者最好还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专门的药物。
学中医好还是中药好
学中医,离不开中药~学中药,一定要有中医来使用。
——本是同根生,相“间”何太急~?
... ...
中医中药,是五十万年以前由黄土高原人炎帝所创,与粮农、父系血缘生殖遗传、经纬线工程等等,同属于全球人类最古老的四大科学技术文明,是人类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
神农尝百草,就是炎帝首先从认识药物的四气五味与人体的阴阳虚实辩证关系着手研究的,医和药是需要同时掌握的医者能力,不可缺一单立,方可造就医术之功。
这些在万年前进入阶级社会后便开始衰败,到了本朝仅能以“中医药”的名义加以保护传承延续,大部分传.统.中医学问都成了狗粮了。
由于,中国现代人灵魂智慧意识的严重退化,在学科领域中愚.蠢的仿照西方模式将“中医药”分裂开来为中医和中药两系,导致了分立后的“中医药”技术残缺不全,近几十年以来的院校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先生。
... ...
为此,在学习“中医药”时,建议首选中医兼学中药,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选择一位家传的中先生拜入门下,能够得到指点成就牛鼻的中医达人。
切忌,在学习中医时千万不可将现代对于西医药的意识代入其中,会严重的影响与阻碍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的中医药事业中很难有所成就。
... ...
您看,被傻帽采纳的那个回答,就是被蠢货误导牵到阴沟里去的节奏啊~
另外,在选择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误入“中西医结合”的坑里,将会成为一事无成混吃等死的白痴医生。
最好是先学纯中医再学西医,在上世纪早期的某些中医世家之子就是这样成就一代中医大亨的,这样会造就一代牛鼻中西医大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