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扁鹊有著名的六不治理论,描述了六种不治之症。,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试图以药物维持错误的生活方式或不良嗜好的人。
古代中医六不治是指什么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本名叫秦缓,因为医术高超卓绝,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以神话中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因此得名。
扁鹊
扁鹊开创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而且擅长各科,他曾游历各国为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行医经验,并且将之记载下来,著作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不过现在均失传。
据《史记》记载,扁鹊有著名的六不治理论,描述了六种不治之症。
一、骄恣不论於理
“骄恣不论於理”的意思是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这个不治之症除了一些病人本身情绪暴躁之外,可能主观上还带有一点医生不想医治的意思,生病的人情绪不好,有一点小脾气可以理解,但是过于无理取闹,完全不讲道理那医生也无法展开治疗,所以被扁鹊归为第一不治之症。
二、轻身重财
“轻身重财”好理解,就是指病人过于看中财物而轻视身体健康,结合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理解的话,一是为了钱财透支健康,等到病来了,想医治就难了。二是有了病却舍不得花钱去医治,这样自然没办法治好病,所以被列为不治之症第二条。
三、衣食不能适
“衣食不能适”的意思是对衣着、饮食过于挑剔,不能适当。这条主要讲的是一个生活习惯,对于现代人来讲,主要就是指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等,都会极度影响到健康。
四、阴阳并,藏气不定
“阴阳并,藏气不定”的意思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这病别说古代,就是医学发达的今天也很难治愈。
五、形羸不能服药
“形羸不能服药”的意思就是身体太弱,经不起药石,这个好理解,身体底子太弱,无论吃什么药都承受不住,那自然是没办法治了。
六、信巫不信医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就是信巫术而不信医术的人,搁在现在,很多落后地方还有这样的人,他们只信奉迷信,无论什么病都用迷信的方法来治,不相信医学,身体再难受也不吃药就医,等待他们的自然只有一命呜呼一途。
中医有几不治?
中医十不治一、对中医的理论不理解,从内心怀疑中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不相信中医的人。
二、对给你诊治的中医师不相信,心存疑虑的人。请一定另找相信的医师治疗。不相信就会不配合,而且中药治病会出现很多的排病反应,找不相信的医师治,在有因排病而产生不适时会惊慌失措,然后因此转进医院或另找其它医师,使得原来的医师背上治坏病的罪名而无法解释。
三、自以为是的人,又要吃中药又要吃西药,以为自己可以自做主张把自己的病治好。结果适得其反,就会怪到医师。
四、懂一点简单的中药,对医生处方指指点点的人。
五、不检讨自己得病的原因,有病完全依赖医生,不懂得生病是因为自己对身体的使用不当造成的。这样的人不可治。
六、拿到处方不及时吃药,或者拿到处方去药房抓药,听别人一说这个药和那个配伍有问题,那个用量不合适等,然后回来找医生表示置疑,这样的人不可治。
七、吃药不遵医嘱,不忌口。,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试图以药物维持错误的生活方式或不良嗜好的人。比如夜晚不睡觉,比如肝病患者大量 饮酒等,。这样的人最后也无法治好病。医患双方也不会愉快。
八、“重复问同一问题的人,要求医生保证什么的人。对医生的技术和品德都有怀疑,最好另请高明。
九、有病乱投医的人,今天听到有人说这里就到里,明天又听到别人说马上换医生,这样的人没有主见,不会判断 到底谁治的对路,最好不要接诊。
十、为人心里阴暗,好为恶事,尽做损德之事,这样的人有病多是因果,多会找到品德不好的医生用虎狼之药残害自己的身体,遇上好的医生也不会相信,因为没有善缘。所以也不可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行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意思是说这六种人没法医治,第一是骄傲任性,不讲道理。第二
种是只知道工作赚钱,对自己的健康和生死置之度外。第三种是穿衣饮食有特别之处,不附和身体和外部环境的需要。第四种是阴阳和脉象已经飘忽不定。第五种是
身体特别虚弱,到了无法服药的程度。第六种就是信巫,现在应该说是信西药而不相信中医。上面的这六种不治,除第四和第五种情况外,医生还是完全可以治疗
的,所谓不治,完全是因为患者不配合,使得医生对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治疗,所以出现这种不治的后果,实在是自取其苦。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代名医1)医缓与“病入膏肓”:
春秋秦国专职医生--医缓
医缓赴晋出诊 为晋景公诊病
春秋时期,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誉。医缓、医和即其代表。
医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秦国,他医术高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国的国君晋景公生了重病。晋景公当时还是相信巫术的,他知道桑田那边有一位巫人(史书上称为“桑田巫”),就把这巫人召了来。这位巫人通过一番占卜,认为晋景公的病是因为有两个鬼魂在作祟。那就是先前被晋景公杀死的两个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但巫术久治不效,还断言晋景公必尝不到新麦——月内必死。
后来,晋景公听说相邻的秦国有良医,于是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便亲自派遣医缓去为晋景公治病。医缓来到晋国,详细诊察了晋景公的病情后说:“病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之不至,不可为也”。晋景公称赞:“良医也”。正如医缓所言,不久晋景公便昏厥、“未尝新麦”而死。
医缓从早期医学的角度作出的预后诊断,与“桑田巫”的鬼魂之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医缓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专职医生之一,也是最早的宫廷医生的代表。
“病入膏肓”的典故流传了下来
自从医缓为晋景公诊病之后,“病入膏肓”就成为典故流传下来。人们习语中的“病入膏肓”,含有“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的意思。后世的医书中,膏、肓经常出现在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术语之中。膏,指心下的部位;肓,指心下膈上的部位,而膏肓主要是指疾病部位很深而且隐蔽。古人认为如果患这样的病,用药物、针灸等治法都不能起什么作用了。在人体经络中,还有一个名为“膏肓腧”的穴位,在背部的第四椎两旁。
追溯“病入膏肓”典故的渊源,人们应该记住春秋时期这位著名的宫廷医家——医缓。
2)“望而知之谓之神”的扁鹊:
秦越人(扁鹊)(约公元前401一前310年)
扁鹊拜师长桑君: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识病,尽见五脏症结。
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遇“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见“齐桓侯(田午)未病,望其气色而知其后五日不起”——(讳疾忌医之典故)。其诊疗技术之高超,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黄帝内经》)。
(附《史记·扁鹊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古代医疗器具
司马迁对秦越人评价说:“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医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当“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的评论出现时,秦越人则实事求是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其医德之高尚,学术观点之客观科学,被后人称之为“神医”
医圣张仲景感慨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是什么意思?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对病人而言,是说就医要慎重,要选择真正有水平可信赖的良医,宁可不治疗也不能冒险让庸医来耽误自己;对医者而言,就需要精研医术,刻苦求索,使自己成为能药到病除的良工。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还包含另外一层寓意,就是中医的“上工治未病”思想。《难经·七十七难》说:“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才是最高明的医生。等患处出现病变后再进行治疗,只是个医术平平的大夫。中医强调“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通过调摄精神情志、加强锻炼、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来培护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为上等医生。华佗的五禽戏便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清代医家叶天士,据温热病伤胃阴后,病势进展会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方药中加入些咸寒滋肾之品,即是“上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