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湿气 中医有哪些祛除湿气的方法?
时间:
2024-11-0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中医百科
中医内科医师会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诊断。另一方面,人体脾胃功能失调也是湿气产生的重要原因。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从而达到排除湿气的目的。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湿气重看中医挂什么科
湿气重看中医可以挂中医内科。
解释:
湿气重是中医领域的一个常见概念,中医认为湿气重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脾胃不和、身体困重等。针对湿气重的问题,寻求中医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中医的诊疗体系中,针对身体各种不适的科室划分相对灵活,而湿气重多与整体身体状况有关,因此,可以挂中医内科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医师会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诊断。在确认湿气重的程度后,医生会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如果你不确定应该挂哪个科室,可以到医院的导诊台咨询护士或医生,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症状提供建议。另外,一些大型中医院可能会有更为细致的科室划分,如有专门的脾胃科或亚健康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科室就诊。
总之,如果你觉得自己湿气重,想要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挂中医内科进行诊断。结合自身情况,还可以咨询导诊人员或根据医院科室设置选择适合的科室。
中医湿气是什么
中医湿气是指体内水液过多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病理状态。
湿气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病理因素,它并非单一概念,而是一个涵盖了许多相关症状的笼统描述。以下是关于中医湿气的详细解释:
1. 湿气的定义:中医认为,湿气是指自然界中的湿邪侵袭人体,或者人体内部水液调节失衡,导致湿邪滞留于体内。这种湿邪可以来自于外界环境,也可以因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2. 湿气的表现:湿气重的患者常常感到身体困重、乏力、疲倦,且可能出现皮肤油腻、多汗、易出现水肿等现象。此外,还可能表现为大便黏腻、小便浑浊等症状。在中医诊断中,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患者体内湿气的程度。
3. 湿气的成因:湿气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外界环境的湿度过高,如长期居住在潮湿之地,容易导致湿邪侵袭。另一方面,人体脾胃功能失调也是湿气产生的重要原因。脾胃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若脾胃功能不佳,则水液无法正常运行,导致湿气滞留。
4. 湿气的治疗:中医针对湿气重的情况,常采用健脾利湿、芳香化湿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从而达到排除湿气的目的。此外,针灸、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湿气的治疗。
总之,中医湿气是一种涉及身体多种症状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水液调节失衡及一系列不适症状。在治疗上,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水液代谢等方法来排除湿气,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有哪些祛除湿气的方法?
一、如何判断自身的湿气?
1. 吃饭时,看食欲——
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有隐隐的恶心感,好象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
专家点评: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自检脾胃功能,就能发现你是否脾湿。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们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水液,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马上会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也是脾湿的征候。
2. 清早洗漱时,看面色和舌苔——
早晨眼皮肿,或有下眼袋?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
专家点评:确认是否脾湿,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态。健康人平时可以养成定期观察自己舌象的习惯,对照一些中医舌诊的图片,就可以发现自己健康问题的蛛丝马迹。在夏季,脾湿的人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3. 感觉一下,你的体态
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明显增加?关节僵硬,起床时浑身酸痛?下肢水肿?
专家点评: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而且表现为虚胖的体征,更严重的人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4. 入厕时,看大便——
大便稀烂不成形?大便基本成形但较软,而且大便完了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
专家点评:确认是否脾湿,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大便。正常大便是香蕉样软硬适度的条形。而如果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的大便就是脾湿的表现,说明身体消化功能异常。体内湿气过重时,小便往往表现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带量多,也是湿气的显现。
5. 工作时,看精神状态——
是否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感觉四肢或身体沉重甚至有浑身酸疼的感觉?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活动时关节发紧,好象不灵活?有头昏沉、头脑不清爽的感觉?易困倦,有时记忆力减退?
专家点评:古人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说明脾与肺的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脾气虚到一定程度,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短气、少气懒言,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二、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1、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2、喝薏米红小豆粥(用豆浆机做):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3、早上吃上三片姜
4、少盐,帮助肾排水
5、戒烟戒酒
6、适当午睡
7、用艾草:药店有卖的,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8、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水分摄取要适量。
9、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 ,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 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 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以上中医专家教你如何判断自身的湿气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什么中药去湿
病情分析:你好,中药去湿有三类,主要有渗湿.燥湿,化湿.建议服用薏苡仁。 意见建议: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方剂有三仁汤.健脾祛湿汤.清热祛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