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些信息,老中医初步判断小雨体内有毒素积聚,可能是导致她身体不适的根源。在确定病因后,老中医为小雨制定了一套综合祛毒方案。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不仅有助于毒素的排出,还能增强小雨的免疫力,防止毒素再次积聚。在整个祛毒过程中,老中医始终关注小雨的身体反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风湿痹症多为慢性疾病,药物常制成丸剂或药酒服用。
老中医和小雨的祛毒
老中医和小雨的祛毒过程是一个结合传统中医智慧和现代医疗手段的成功案例。老中医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知识,首先对小雨进行了详细的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他观察到小雨面色暗黄,舌苔厚腻,询问得知其常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的症状。通过这些信息,老中医初步判断小雨体内有毒素积聚,可能是导致她身体不适的根源。
在确定病因后,老中医为小雨制定了一套综合祛毒方案。他采用了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草药为主,如茵陈、栀子、大黄等,帮助小雨排除体内湿热毒素。同时,老中医还结合了针灸和拔罐等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进一步加速毒素的排出。
除了中医治疗,老中医还建议小雨改善生活习惯,增加运动量,保持李配困充足的睡眠,以及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不仅有助于毒素的排出,还能增强小雨的免疫力,防止毒素再次积聚。
在整个祛毒过程中,老中医始终关注小雨的身体反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小雨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面色变得红润,精神状态也大为好转。这一案例不仅展卖雀示了中医在排毒养颜方面的独特效果,也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能哪念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老中医的专业知识和细心治疗,为小雨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
这几款祛湿方老少咸宜
受访专家:周福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说到祛湿,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薏米和赤小豆。然而,坚持吃了几天,却发现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感觉更加不适。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祛湿?
祛湿有三大方法,机理各异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清除地面上的积水?
李用粹的《证治汇补》中写道:“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风吹、干燥物质吸水和水道排走来清除积水。这三种方法就足够了。
芳香化湿,如同微风,能吹散一切潮湿,无论寒湿还是湿热,都适用,常用的药物有藿香、砂仁、白豆蔻、佩兰等。燥湿,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厚朴、苍术、草果等。
常见的薏米和赤小豆属于利水渗湿类药物,虽然都具有祛湿作用,但效力较缓,用量需大,且需长期服用,偶尔服用几次效果自然不明显。而且薏米性质微寒,如果本来就是寒湿体质,长期服用薏米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这三种祛湿方法,机理不同,应根据需要合理搭配使用。
湿邪有寒热之分,药材选择要正确
湿邪分为寒湿和湿热,根据寒热不同,表现也有所区别,祛湿方法也应不同。
寒湿体质的人,大多喜欢吃生冷的食物,如冷饮、雪糕等。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遇冷症状加重;吃凉食易腹痛、拉肚子;口淡,不喜欢喝水;容易疲倦,严重者可能出现手脚肿、眼泡肿等。
【调理】祛湿应温里散寒。应避免生冷食物,可用艾灸驱寒祛湿。药膳适合选用平性或温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还可适当选用党参、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中成药以香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为佳。不宜选用偏寒凉食材,以免加重脾虚和湿邪。
湿热体质的人,大多喜欢吃油炸、烧烤食品。如果细分,湿热还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表现稍有差异。
【调理】湿热类型不同,治法和用药也稍有不同。总的原则是清热燥湿,可以适当用偏寒凉的食材进行调理,如绿豆、丝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绵茵陈、蒲公英、薏米等。中成药可选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等。不宜选用温热性食材,少隐腊吃辛辣、油腻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浇油”。寒凉之品易伤脾胃,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
《证治汇补》中还提到:治灶滚滑湿不宜过热、不宜过寒。这个度如何把握隐腊?最好还是请专业中医师把关为宜。
关节风湿,别擅自用药
中医所讲的风湿与西医完全不同。西医的风湿多是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而中医里,风湿是指风寒湿邪所致的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等处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细分为风邪偏盛、湿邪偏重和寒邪偏重等类型。
【调理】中医风湿类型不同,治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不同。总的原则是祛湿、散寒、止痛,常配合强筋骨、补肾药物(如独活、羌活、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等)一同备返使用。
风湿痹症多为慢性疾病,药物常制成丸剂或药酒服用。因祛风湿药物性偏燥,久用易损耗阴血,出于安全考虑,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选配。
而日常选用一些祛风湿药物煮水泡脚,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推荐泡脚方】
独活30克、羌活30克、肉桂20克、红花10克、生姜适量。加水煮沸后稍放凉,泡脚,最好将脚踝浸入水中,每次泡15~30分钟为宜。
这些药膳,老少咸宜
看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祛湿之法又有细分,就没有一些简单易行的通用祛湿法吗?
在岭南地区,许多家庭主妇都擅长煲汤,实际上,饮一些药膳汤茶,就能在湿邪刚刚露出一点点苗头时将其去除。
【健脾祛湿茶】
藿香10克、佩兰10克,通草10克,苏叶10克,云苓20克,白蔻仁10克(后下),麦芽30克,陈皮10克,南杏10克,土茵陈(牛至)10克。
功效:芳香化浊、健脾和胃、导滞消食。主治内外湿阻,在潮湿季节尤其适用。
用法:每天1剂,煲水代茶饮。连用3~5剂,湿祛即可停用。
【健脾祛湿汤】
1.五指毛桃30~60克,生薏仁30克,生姜3~4片,陈皮10克,绵茵陈10克。
2.北芪30克,木棉花10~15克,鸡蛋花10~15克,陈皮10克,红枣3~5个。
3.炒白术20克,云苓30克,陈皮5克,炒扁豆30克,木棉花10~15克。
功效:健脾、祛湿、补气。
用法:三个方子均以“南药”为主,具有岭南特色,可用于日常保健。可与猪瘦肉搭配煲汤,煲1小时左右至肉熟烂即可调味食用。
中医如何治疗湿热内郁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请教有经验的中医,胃热脾湿,舌苔长久以来都很厚很黄,吃些什么中药比较好
我不敢算专家,只是有一点点经验.你说的症状也确实是脾虚有湿热,这种的都是很难治疗的.需要健脾清热除湿.所以治疗的时候很麻烦.可是试下这个方子.
白术12g 人参10g 苦参12g 升麻10g 葛根12g 苍术12g 防风10g 知母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当归身12g 炙甘草6g 茵陈10g 羌活15g
这个方子是治疗湿热的.主要的症状有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舌苔白腻黄
楼主可以参考一下.也许别人有更好的方子.
你说的症状应该和热有关系,有热的人一般睡眠都是不好的情况,或者烦躁不安,或者难以入眠,或者容易惊醒。
方子是煎的,一天一付,煎两次,煎之前用冷水泡20分钟。还有就是用冷水煎。煎3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