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比如各种体表的组织器官的病变可能是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导致的。另外,也不能只对全身进行检查,而不检查发生病变的部位,这样做也是十分不科学的。总之,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既关注整体也兼顾局部。提供人体热量、参与激素的合成、保护脏器、调节体温。矿物质,构成人体骨骼、神经传导、酶的催化和代谢。
怎样的中医治疗法?
你好,治疗失眠,首先建议自我调整: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物钟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调节自己的情绪,部分情绪的波动也可以引起睡眠的障碍,调整自己的饮食,晚上临睡前不要用咖啡浓茶等提神的饮食物,以往很多人建议晚上可以适当的服用热牛奶,我个人认为牛奶是含脂肪比较高的东西,人体未必容易消化,这给睡眠中的胃造成了负担,另外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不一定能促进睡眠,倒是记得以前有专家建议在临睡前切开橘子放在自己的床头(我个人认为也可以是其他水果),我想这个和气味会减轻焦虑和抑郁,使精神放松、感觉好转的原因有关吧。如果上面的办法都使用过没有明显的改善睡眠,而且失眠又比较严重的话,就建议求助于药物了。药物简单的分中药和西药,现在大家已经普遍意识到西药安眠类药物的危害之大。所以以中医调理为佳:中医一般分型(痰,火,气,血虚,食滞,惊吓等等)根据个人情况配药,中医药治疗都是一人一药的,需要根据个人而已。一般均能彻底解决失眠的问题,祝你早日康复需要帮助可以联系我们中医治病的好处?
一、完整统一的整体观念
实践来自于理论。一个体系的成长一定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论。中医药一直以来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有一套以人为本的完整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检查疼痛的部位。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要做详细的检查,此处的病痛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所致。比如各种体表的组织器官的病变可能是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导致的。另外,也不能只对全身进行检查,而不检查发生病变的部位,这样做也是十分不科学的。总之,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既关注整体也兼顾局部。
中医的整体观念对开出的药方具有指导意义,中医的药方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组合。中医在开药方时,既对主要病症开出药方,还兼顾到了次要疾病,并针对它开出药方;另外,还注意到每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采用相制性配伍方法。
中医在药物的用量方面也坚持整体的观念,不是片面强调疾病的需要,还注意到对整个身体的虚实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只能用小剂量的药物来慢慢治疗,不能过分求快而增加药物的用量,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更快地治愈疾病,可能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引起身体别处的不适。
中医养生讲究营养均衡。《黄帝内经》中提及“饮食有节,饮食有时,饥饱得中”。今天我们也认识到任何单一的营养都不可能维持身体的健康,提倡营养均衡。
脂肪,包括了油脂、脂肪、类脂。提供人体热量、参与激素的合成、保护脏器、调节体温。蛋白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构成机体、形成抵抗力、酶的催化、参与激素调节、促进生长和修补人体组织。糖,糖不仅指葡萄糖、蔗糖,还包括多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活动热量的主要来源。维生素,不参与细胞的构成也不提供热量,但是人体生长、代谢、发育不可或缺的物质,而且还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矿物质,构成人体骨骼、神经传导、酶的催化和代谢。水,生命之源,对人体的作用仅次于氧气,占体重的60-70%。起到润滑、运输、稀释、代谢作用。所以,相比较传统的保健药材,营养均衡才更有利于长寿和健康。
二、培元固本的药效
中药的有效性与健康性,已被并且正在被数以亿万计的病患无数次地证明着。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与药性检验是仅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西医,覆盖人群相对较少的其他边缘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中药深入人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安全、副作用少
由于中药外治是施于体表,它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而决定去留,不会像内服药物,如不对症,发生副作用时处理比较复杂,外治只要施治配药得当,是比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二、对胃肠道无损伤
病人服药,首先入胃再吸收,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损伤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况不好,又非要服药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药,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两难局面。
那么药物外治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服药的痛对许多病人是难以长期忍受的,中药外用可以起到“良药治病不苦口”。
三、对肝肾刺激小
不管内服何种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其代谢产物尤其是一些毒性产物,都必须经过肝脏解毒、分解而通过肾脏排泄,这对于原先肝肾有疾病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回避的矛盾,而中药外治,大多经过皮肤、粘膜吸收,药物的成分进入体内已经通过一层屏障的过滤,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对肝、肾的损害大多已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