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考点多和养生的原则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机体正气及防止病邪侵害对应的具体养生方法。该考点常结合内经原文考查,让我们判断各年龄段生理情况。例题:1.《灵枢·天年》中提出“好趋”是哪个年龄段:A.十岁B.二十岁C.三十岁D.四十岁1.答案:B。考点四: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1.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为本。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寿夭
在中医事业单位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约占中医学的13%,其中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在历年考试中考查较少,多为A1型题,喜欢考查:养生原则。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的常考知识点结合例题做了如下总结。
考点一:养生的原则
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考查方式多和养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的原则:
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
C.保精固肾 D.锻炼身体
1.答案:D。
考点二:养生的方法
1.扶助机体正气:①顺应自然;②调畅情志;③饮食有节;④起居有常;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该考点多和养生的原则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机体正气及防止病邪侵害对应的具体养生方法。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形神共养
C.饮食有节 D.锻炼身体
1.答案:B。
2.下列哪项不属于扶助机体正气的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饮食有节
C.药物预防 D.锻炼身体
2.答案:C。
考点三:寿夭的规律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该考点常结合内经原文考查,让我们判断各年龄段生理情况。
例题:
1.《灵枢·天年》中提出“好趋”是哪个年龄段: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1.答案:B。
2.《灵枢·天年》中提出六十岁的寿夭规律为:
A.肝气始衰 B.心气始衰
C.脾气虚 D.肺气衰
2.答案:B。
考点四: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1.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为本。
2.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该考点考查方式多为寿夭标和本对应的机制。
例题:
1.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分为表和本,下列不属于寿夭之本的是:
A.阴阳失调 B.五脏虚衰
C.精气不足 D.情志失调
1.答案:D。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 )
A、经络的功能失调 B、阴阳失调 C、脏腑的功能失调
D、内生五邪病变
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
A、肝 B、肾 C、脾 D、心
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 )
A、阳盛阴虚 B、阴盛伤阳 C、阳盛格阴 D、阴盛格阳
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 )
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 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
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
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
A、气血的盛衰 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 C、气机失调
D、脏腑阴阳失调
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 )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 B、正邪相争剧烈 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
D、邪去而正不复
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 )
A、邪正俱盛 B、邪正相持 C、邪盛正衰 D、正胜邪退
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 )
A、肢冷或汗出肢厥 B、心烦失眠多梦 C、脉伏而不出 D、心悸怔状
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 )
A、眩晕、昏冒 B、狂言、骂唇 C、神昏、痴呆 D、胸闷、心悸
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 )
A、心气虚 B、心血瘀阻 C、心气实 D、心血不足
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 )
A、肾气亏虚 B、脾虚不摄 C、脾虚湿热 D、痰涎
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 )
A、肺气虚弱 B、肾气虚 C、脾肺气虚 D、肺气失宣
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 )
A、劳倦过度 B、禀赋素虚 C、嗜酒过度 D、久病耗伤
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 )
A、水肿 B、崩酒 C、黄疽 D、自汗
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 )
A、外感暑湿 B、痰饮停胃 C、饮食所伤 D、感受湿邪
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 )
A、咯血吐血 B、头胀痛,面红目赤 C、晕眩目花 D、耳暴鸣或暴聋
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 )
A、滑精 B、自汗 C、遗尿 D、久泄脱肛
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 )
A、耳鸣 B、夜尿多 C、水肿 D、气喘
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 )
A、咳喘胸憋 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 C、喘促痰涎壅盛 D、喘而鼻煽
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 )
A、心火亢盛 B、湿热蕴结膀胱 C、心肾阴虚 D心火下移小肠
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 )
A、肝气犯胃 B、肝气郁结 C、肝气犯脾 D、脾气虚弱
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 )
A、上病下取 B、肺与大肠相表里 C、六腑以通为用 D整体观念
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 )
A、子宫脱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 )
A、肾气不固 B、脾气虚弱 C、中气下陷 D、宗气下陷
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 )
A、目睛上吊 B、高热 C、手足濡动 D、神昏诡语
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 )
A、气郁 B、气陷 C、气脱 C、气闭
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
A、肿块 B、胸胁胀痛 C、肌肤甲错 D、面目黎黑
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
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
A、暖气、呃逆 B、头胀痛、甚则昏厥 C、咳逆、气喘
D、眩晕、耳鸣如蝉
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 )
A、大便燥结 B、肌肤干燥 C、鼻干目涩 D、烦渴引饮
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 )
A、阴盛格阳 B、阳虚则寒 C、阳盛格阴 D、阴盛则寒
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 )
A、阴盛格阳 B、阳损及阴 C、阳盛格阴 D、阴损及阳
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 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 D、阳热病邪侵袭
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
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 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
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
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 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
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 )
A、正盛邪衰则病退 B、正虚邪衰则病危 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 D、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
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
A、口苦 B、多梦 C、失眠 D、易怒
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 )
A、脾阴 B、肾阴 C、胃阴 D、心阴
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 )
A、巅顶疼痛 B、少腹拘急疼痛 C、肢麻抽搐 D、两胁不舒
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
A、昏厥 B、呃逆 C、头胀痛 D、咯血吐血
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 )
A、肝气的疏泄 B、肺气的宣肃 C、脾气的主升 D、以上都不是
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
A、肾阳不足 B、脾肾阳虚 C、脾胃虚寒 D、脾胃气虚
4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理列哪项比较罕见:( )
A、神昏谵语 B、手足蠕动 C、痉厥 D、目睛上吊
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 )
A、脾气虚 B、脾肺气虚 C、肺肾气虚 D、心气虚
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 )
A、三焦 B、肺 C、小肠 D、肾
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
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B、思虑无穷 C、劳力过度耗伤 D、失血过多
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
A、气消 B、气陷 C、气逆 D、气滞
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
A、情志所伤 B、痰湿阻滞 C、脏腑功能减退 D、宿食积滞
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
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 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 C、胃脘痞满不舒
D、两胁胀满疼痛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D 5、B 6、A 7、A 8、B 9、C 10、C
11、B 12、A 13、C 14、D 15、C 16、C 17、A 18、B 19、B
20、D 21、C 22、B 23、C 24、C 25、C 26、C 27、B 28、B
29、D 30、D 31、C 32、D 33、B 34、A 35、B 36、B 37、D
38、B 39、C 40、B 41、D 42、B 43、B 44、B 45、D 46、C
47、C 48、B 49、C 50、B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作传导。调节机能平衡。所以,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剌激,也可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那什么是生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其总括有以下几点:一,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二,疠气,即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过则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
四,饮食,劳逸所伤。五,外伤,包括金疮,跌打,烧伤,冻伤,虫兽伤。六.痰饮,瘀气。而各种病因又会导致人体出现虚实现象,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经络偏逆,脏腑失调等病理现状。对于疾病,而原则上是以预防为主。治疗时须紧记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脏腑功能,及气血关系等。并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 和 。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 代医家 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 、 、 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
7.中医学包括 、 、 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 、 、 、 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 、昼 、夕 、夜 。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 为主宰, 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 以及 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 、 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为 。
三、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 )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 )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 )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 )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 )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 )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观
五、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A 3.B 4.C 5.D 6.E 7.A 8.A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
21.C 22.A 23.C 24.D 25.D
(二)B型题
1.D 2.C 3.E 4.B 5.C 6.A 7.C 8.A 9.B
(三)D型题
1.DE 2.AC 3.CE
(四)X型题
1.BCDE 2.BC 3.CDE 4.ABCD 5.BCD 6.ABCDE 7.BCDE 8.BCDE
二、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脉经》
3.《伤寒论》《金匮要略》
4.隋 巢元方
5.《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6.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7.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9.慧 安 加 甚
10.辨证论治
11.心 五脏 自然界 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13.基础 动力 主宰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四、名词术词解释
1.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
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